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外科学论文_新型骨水泥螺钉系统与常用方式固定

来源:水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2年03月08日 05:38:3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章摘要:背景:椎体后凸成形和椎体成形为创伤后椎体迟发性骨坏死(Kummell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存在易于出现术中或者术后骨水泥松动移位的风险。针对此并发症,作者所在团队

文章摘要:背景:椎体后凸成形和椎体成形为创伤后椎体迟发性骨坏死(Kummell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存在易于出现术中或者术后骨水泥松动移位的风险。针对此并发症,作者所在团队设计出一种新型骨水泥螺钉系统。目的:探讨新型骨水泥螺钉系统在创伤后椎体迟发性骨坏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5具60岁以上新鲜成年女性尸体胸腰椎标本,无骨折、畸形,均合并骨质疏松,获取T12-L2节段,建立L1节段创伤后椎体迟发性骨坏死模型,分5组修复,A组:椎体成形;B组:椎体成形联合单侧椎弓根成形模型;C组:椎体成形联合双侧椎弓根成形模型;D组:单侧新型骨水泥螺钉联合椎体成形模型;E组:双侧新型骨水泥螺钉联合椎体成形模型,每组3具标本。在六轴脊柱运动试验机上测量各模型前屈、后伸、左右侧屈以及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三维运动力学特征。结果与结论:(1)5种模型骨水泥填充良好,未见骨水泥渗漏和骨水泥移位情况;(2)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情况下,D、E组模型的骨水泥稳定性均优于其他3组模型(P <0.05),且在前屈状态下新型骨水泥螺钉系统填充的骨水泥具有最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其次是后伸状态;在左、右旋转情况下,5组模型的骨水泥稳定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D、E组模型6个运动方向上的骨水泥稳定性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3)结果提示,对于创伤后椎体迟发性骨坏死,该新型骨水泥螺钉系统具有优于目前常用治疗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无论单侧还是双侧置钉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文章关键词:

论文分类号:R687.3;R318.01

文章来源:《水泥》 网址: http://www.snbjb.cn/qikandaodu/2022/0308/1359.html

上一篇:无机化工论文_脱硫石膏基超硫酸盐水泥混凝土强
下一篇:无机化工论文_高海拔地区水泥生料悬浮炉分解特

水泥投稿 | 水泥编辑部| 水泥版面费 | 水泥论文发表 | 水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水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